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東周城市藝術專題研究
THE ART OF EASTERN CHOU S CITIES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藝術史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芳妹 
課號
ARHY7057 
課程識別碼
141 M115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8,9,A(15:30~19:15) 
上課地點
樂學館205 
備註
總人數限15人,外系限5人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春秋中葉以後,農村人口不斷地流入城市,形成第二次的「城市革命」。大城市成為政治重心,是各種思想蓬勃發展的孕育區,也是商業都市、貿易中心及消費之地,更是物質文化所呈現的隨著禮制變革的社會展示區。本課程將對不斷累積的考古報告,則其中典型城市代表及相關考古遺物,進行方法上、考古物質及考古脈絡,包括銅、玉、金、陶及各種寶石等的社會價值、視覺特徵及造形技術等等,作藝術史及考古脈絡的分析。它們在墓葬排場中,所顯示的禮制變革、社會性使用,以及在城市間及列國間的競爭與交流,以及農業族群與游牧族群的交會等議題,以討論東周的城市藝術與文明形成與變遷,及其在上古工藝美術史上的地位問題。 

課程目標
第一講 導言

第二講 研究史回顧與研究方法討論(一)
1. 林巳奈夫,《中國殷周時代の武器》(京都 :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,1972)
2. 李學勤,《東周與秦代文明》(板橋市 :駱駝,1983)
3. 林巳奈夫編,《戰國時代出土文物 研究》,京都: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,1985
4. 林巳奈夫,《春秋戰國時代靑銅器の硏究》(東京:吉川弘文館,1989)
5. 許宏,《先秦城市考古学硏究》(北京市:燕山,2000)
6.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著,《中國考古學-兩周卷》(北京市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3)
7. 朱鳳瀚,《中國青銅器綜論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)
8. Lothar von Falkenhausen,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(1000-250 BC):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. Los Angeles: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Press, 2006.
9. 高明,〈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〉(上)、(中)、(下)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81:2,頁68-82、1981:3,頁84-103、1981:4,頁82-91
10. 杜正勝,〈周秦城市—中國第二次「城市革命」〉《古代社會與國家》台北:允晨文化,1992,頁609-727。
第三講 研究史回顧與研究方法討論(二)
1. Weber, Charles D. Chinese Pictorial Bronze Vessels of the Late Chou Period, Switzerland: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,1964 。
2. Weber, Charles D. The Ornaments of Late Chou Bronzes: A Method of Analysis, New Jersey: Rutgers Uni. Press, 1973 。
3. Jessica Rawson and Emma Bunker, Ancient Chinese and Ordos bronzes(青銅聚英 : 中國古代與鄂爾多斯青銅器展覽) , Hong Kong :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, c1990.
4. Lothar von Falkenhausen, Suspended Music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93
5. Jenny F. So, 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. Sackler Collections ( New York: The Arthur M. Sackler Foundation etc., 1995).
6. 陳芳妹,〈簋與盂----簋與其它粢盛器的關係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1卷2期,1983,頁89-110,台北故宮博物院。
7. 陳芳妹,1985,〈盆、敦與簋----論春秋早中期間青銅粢盛器的轉變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2卷3期,1985春,頁63-118,台北故宮博物院。
8. 陳芳妹,〈台北故宮的蔡國戈〉,《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文集》(香港:兩木出版社,1997),頁228-256。
9. Jenny F. So, "New Departures in Eastern Zhou Bronze Designs: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," The Great Bronzes Age of China, New York:The Metropolitian Mueseum of Art, 1980.
10. Jenny F. So, "The Inlaid Bronz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, " 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(New York: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, 1980), pp..309-311.

第四講 中原地區(一):新鄭鄭韓故城與新鄭古墓、琉璃閣、汲縣山彪鎮、洛陽中州路
1. 郭寶鈞著,《山彪鎮與琉璃閣》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59。
2.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,《洛陽中州路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59。
3. 台北歷史博物館、河南博物院,《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》,大象出版社,2001年。
4. 國立歷史博物館、河南博物院編委會編,《瑰寶重現: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器物圖集》,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3年。
5. 郝本性,〈新鄭鄭韓故城發現一批戰國銅兵器〉,《文物》,1972:10,頁32-37。
6.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鄭工作站,〈河南新鄭縣李家村發現春秋墓〉,《考古》,1983年8期,頁703-706。
7. 蔡全法、馬俊才,〈新鄭鄭韓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〉,《中國文物報》,1994年1月2日。
8.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,〈鄭韓故城青銅禮樂器坑與殉馬坑的發掘〉,《華夏考古》,1998:04,頁11-24。
9.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〈河南新鄭市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發掘簡報〉,《考古》,2000:02,頁61-77。
10. 黃銘崇,〈山彪鎮一號墓的歷史座標〉,《古今論衡》,台北:中研院史語所,2000,頁2-16。
11. 李學勤,〈新鄭李家樓大墓與中國考古學史〉,《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研討會論文集》,台北:歷史博物館,2001。
12. 宋玲平,〈再議輝縣琉璃閣春秋大墓的國別〉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,2003:04,頁75-79,總第108期。
13.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,〈河南新鄭胡莊韓王陵考古發現概述〉,《華夏考古》,2009:03,頁14-18。

第五講 中原地區(二):侯馬晉都新田與侯馬上馬、長治分水嶺
1. 山西省考古學會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,《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(二)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2年。
2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《上馬墓地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4。
3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《山西考古四十年》,山西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4。
4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,《三晉考古(第一集)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4年。
5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,《晉都新田》,山西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6。
6. 李元慶,《三晉古文化源流》,山西:山西古籍出版社,1997。
7. 山西省考古學會,《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》,山西:山西古籍出版社,2000。
8.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,〈山西長治分水嶺古墓的清理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57:1,頁103-118。
9.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,〈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葬〉,《考古》,1963:05,頁229-245。
10.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,〈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〉,《考古》,1964:3,頁111-137。
11.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晉東南工作組,〈長治分水嶺269、270號東周墓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74:2,頁63-84。
12.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晉東南工作組、山西省長治市博物館,〈長治分水嶺269,270號東周墓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74:02,頁63-85。
13. 長治市博物館,〈山西屯留武家溝出土戰國銅器〉,《考古》,1983:3,頁273-274。
14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,〈山西侯馬呈王古城〉,《文物》,1988:03,頁28-49。
15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,〈山西侯馬上馬墓地3號車馬坑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88年3期,頁35-49。
16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〈山西侯馬上馬墓地發掘簡報(1963-1986年)〉,《文物》,1989:06,頁1-21,50。
17. 長治市博物館等,〈山西潞縣河東周、漢墓〉,《考古》,1990年期11,頁989-996。
18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〈山西侯馬下平望兩座東周墓〉,《文物季刊》,1993:4,頁52-60。
19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,〈1990年山西侯馬戰國、西漢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93年 7期,頁43-51。
20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,〈三件戰國文物介紹〉,《文物季刊》,1996年3期,頁57-61。
21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等,〈侯馬下平望墓地南區調查簡報〉,《三晉考古》,第一輯,頁185-207。
22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隊,〈山西稷山出土的四件東周銅器〉,《文物季刊》,1997:1,頁102-104。

第六講 中原地區(三):太原金勝村晉國趙卿墓、侯馬陶範
1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《侯馬鑄銅遺址》(上)、(下)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3。
2. 山西省考古硏究所,《春秋晉國青銅寶藏 山西太原趙卿墓》,光復書局,1994
3. 山西省考古所、太原市文管會,《太原晉國趙卿墓》,文物出版社,1996年。
4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《侯馬陶範藝術》,美國:普林斯敦大學出版社,1996。
5. 蔡明灑,《多元風格及其詮釋-以春秋晚期山西太原趙卿墓青銅容器為例》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,2002)
6. Weld, Susan Roosevelt, Covenant in Jin's walled cities: The discoveries at Houma and Wenxian, PH. D thesis, Harvard University, 1990
7. 張頷,〈侯馬東周遺址鑄銅陶範花紋所見〉,《文物》,1961:010,頁31-32、25。
8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〈山西長子縣東周墓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84:4,頁503-529。
9.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〈太原金勝村251號春秋大墓及車馬坑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89年9期,頁59-89。
10. 渠川福,〈太原金勝村大墓年代的推定〉,《文物》,1989:09,頁87-89、94。
11. 侯毅,〈試論太原金勝村251號墓墓主身分〉,《文物》,1989:09,頁90-94。
12. 李夏廷,〈略談晉國晚期青銅器動物紋〉,《文物季刊》,1990年1期,頁9-25。
13. 姑射,〈太原金勝村251號墓墓主及年代〉,《北方文物》,1992年期1,頁26-29。
14. 劉緒,〈晉與晉文化的年代問題〉,《文物季刊》,1993年4期,頁83-87。
15. 李夏廷,〈第一章 侯馬陶範藝術概論〉,《侯馬陶範藝術》,1994年,頁1-17。
16.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,〈1992年侯馬鑄銅遺址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95年 2期,頁29-53。
17. 陶正剛,〈晉國青銅器鑄造工藝中的兩個問題〉,《文物》,1998年11期,頁71-76。
18. Bagley, Robert W. “What the Bromzes from Hunyuan Tell Us about the Foundry at Houma,” Orientations, Jan.1995, pp.46-54。
19. Bagley, Robert W. “Debris from the Houma Foundry,” Orientations, Oct.1996, pp.50-58。

第七講 中研院史語所館藏實物觀摩

第八講 楚地(一):荊州郢都與淅川下寺、荊門包山、信陽長台關楚墓、江陵天星觀、藤店、望山沙冢、雨台山、九店、長沙劉城橋、鄂城楚墓、當陽趙家湖)
1. 余慧君,《淅川下寺器群硏究: 楚系靑銅器區域風格及其成因》(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8)
2. Cook, Constance Anne, Auspicious metals and southern spirits: An analysis of the Chu bronze inscriptions, PH. D thesis,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Berkeley, 1990.
3. Peters, Heather A., The Role of the State of Chu in Eastern Zhou Period China: a Study of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South, PH. D thesis, Yale University, 1983.
4. 丁蘭著,《湖北地區楚墓分區硏究》,北京:民族,2006。
5.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,《信陽楚墓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6。
6.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,〈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82:1,頁71-115。
7.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,《江陵雨台山楚墓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4。
8.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,《淅川下寺春秋楚墓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1。
9.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,《包山楚墓》(上)、(下)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1。
10.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《江陵九店東周墓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95。
11.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《江陵望山沙塚楚墓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6。
12.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编著,《新蔡葛陵楚墓》,鄭州市 : 大象, 2003。
13. 陝西省考古所,商洛市博物館编著,《丹鳳古城楚墓》,西安市 : 三秦, 2006。
14. 益陽市文物管理處,益陽市博物館編著,《益陽楚墓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8。
15.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,〈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台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〉,《文物》,1957:9,頁21-23。
16. 湖北省博物館,〈當陽季家湖楚城遺址〉,《文物》,1980:10。
17. 河南省丹江庫區文物發掘隊,〈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〉,《文物》,1980: 10,頁13-26。
18. 河南省博物館等,〈河南信陽市平橋春秋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81:1, 頁9-14。
19. 郭德維,〈江陵楚墓試論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82年2期,頁155-182。
20. 湖南省博物館,〈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(上)(下)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82:3、4。
21. 趙世綱,〈信陽長台關一號墓的年代與國別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83:04,頁56-59。
22.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等,〈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〉,《考古》,1984年4期,頁302-330。
23.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〈1988年楚都紀南城松柏區的勘查與發掘〉,《江漢考古》,1991:4。
24. 河南省文研所、南陽地區文研所、淅川縣博物館,〈淅川和尚嶺春秋楚墓的發掘〉,《華夏考古》,1992:03,頁114-130。
25.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〈紀南城新橋遺址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95:4。
26. 陳昭容,〈從古文字材料談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-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銅水器自名說起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第七十一本,第四分,2000年12月,頁857-932。
27.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、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局、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,〈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〉,《文物》,2002:08,頁4-19。

第九講 國立歷史博物館實物觀摩

第十講 楚地(二):楚都壽春與蔡侯、曾侯乙墓
1.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,《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56。
2. 《隨縣曾侯乙墓》,北京:文物,1980
3. 湖北省博物館,《曾侯乙墓》(上)、(下)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9。
4. 湖北省博物館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《戰國地下樂宮:湖北隨縣曾侯乙墓》,光復書局,1994。
5. 劉彬徽著,《楚系青銅器研究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,1995。
6. 郭德維,《楚系墓葬研究》,武漢:湖北教育出版社,1996
7. 陳夢家,〈壽縣蔡侯墓銅器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56年2期,頁95-123。
8. 王健民、梁柱、王勝利,〈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〉,《文物》,1979:07。
9. 華覺明、郭德維,〈曾侯乙墓青銅器群的鑄焊技術和失蠟法〉,《文物》,1979:07。
10. 隨縣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,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79:07。
11. 隨縣博物館,〈湖北隨縣城郊發現春秋墓葬和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80:01,頁34-41。
12. 譚德睿,〈中國古代失蠟鑄造當議〉,《文物》,1985:12,頁66-69。
13. 丁邦鈞,〈楚都壽春考古調查綜述〉,《東南文化》,1987:01。
14. 丁邦鈞,〈壽春城考古的主要收穫〉,《東南文化》,1991:02。
15. 劉彬徽,〈論東周時期用鼎制度中楚制與周制的關係〉,《中原文物》,1991年期2,頁50-58。
16. Alain Thote , “The double coffin of Leigudun Tomb no.1: iconographic sources and related problems,” In: Lawton, Thomas, ed.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. Washington, D.C.: Arthur M. Sackler Gallery, Smithsonian Institution, 1991. 211p. , , 1991, 23-46
17. Colin Mackenzie , “Chu bronze work: a unilinear tradition or a synthesis of diverse sources?,”In: Lawton, Thomas, ed.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. Washington, D.C.: Arthur M. Sackler Gallery, Smithsonian Institution, 1991. 211p. , , 1991, 107-157
18.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, “Chu ritual music,” In: Lawton, Thomas, ed.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. Washington, D.C.: Arthur M. Sackler Gallery, Smithsonian Institution, 1991, 47-106
19. Thomas Lawton ,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, Washington, D.C.: Arthur M. Sackler Gallery, Smithsonian Institution, 1991
20. Xueqin Li In: Lawton, Thomas, ed., “Chu bronzes and Chu culture,”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. Washington, D.C.: Arthur M. Sackler Gallery, Smithsonian Institution, 1991. 211p. , , 1991, 1-22
21. Zhenyu Chen,“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hu music of the Eastern Zhou ,”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(Hong Kong) , 3, nos.2-3 (Dec, 1999), 61-74
22. Helen Loveday , “Diversity in Eastern Zhou bronze casting: a look at a group of openwork vessels,”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(Leiden; Boston) , 4, nos.1-4, (2002), 101-142

第十一講 齊魯地區:曲阜魯國故城、臨淄齊國故城與長青仙人臺、沂水劉家店子、莒南大店、臨沂鳳凰嶺、章丘女郎山、黃縣己其器墓、臨淄商王墓地
1.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《曲阜魯國故城》,濟南 : 齊魯書社, 1982。
2. 淄博市博物館,齊故城博物館,《臨淄商王墓地》,濟南 : 齊魯書社, 1997。
3. 印群,《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》,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1。
4.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《臨淄齊墓》,北京 : 文物, 2007。
5. 山東省博物館,〈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77:1,頁73-103。
6. 山東省博物館,〈山東長清崗辛戰國墓〉,《考古》,1980:4,頁325-332。
7. 海陽縣博物館滕鴻儒、王洪明,〈山東海陽嘴子前村春秋墓出土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85:03,頁12-19。
8. 山東諸城縣博物館,〈山東諸城臧家莊葛布口村戰國墓〉,《文物》,1987:012,頁47-56。
9. 常興照、寧蔭堂,〈山東章丘出土青銅器述要兼談相關問題〉,《文物》,1989:06,頁66-72。
10. 煙台市文物管理委員會,〈山東蓬來縣柳格莊墓群發掘簡報〉,《考古》,1990:09,頁803-810。
11. 煙台市文物管理委員會,〈山東長島王溝東周墓群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93:1,頁57-87。
12. 王恩田,〈東周齊國銅器的分期與年代〉,《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3),頁276-297。
13. 李日訓,〈山東章丘女郎山戰國墓出土樂舞陶俑及有關問題〉,《文物》,1993:03,頁1-6。
14. 劉彬徽,〈山東地區東周青銅器研究〉,《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3),頁263-275。
15. 滕鴻儒、高京平,〈山東海陽郭城鎮出土戰國青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94:03,頁44-45。
16. 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,〈山東濟南市左家洼出土戰國青銅器〉,《考古》,1995:3,頁209-225。
17. 煙台市文物管理委員會,〈山東海陽縣嘴子前春秋墓的發掘〉,《考古》,1996:9,頁1-13。
18. 淄博市博物館,〈山東臨淄商王村一號戰國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97:06,頁14-26。
19.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,〈長清仙人台五號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98:09,頁18-30。

第十二講 吳越:丹陽大夫墩、丹徒糧山、北山頂、蘇州真山、紹興M306戰國墓、印山大墓
1. 錢公麟,朱偉峰,陳瑞近著,《眞山東周墓地 : 吳楚貴族墓地的發掘與硏究》北京市 : 文物出版社, 1999。
2.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,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,《印山越王陵》北京市 : 文物出版社, 2002。
3.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,德清縣博物館編著,《獨倉山與南王山 : 土墩墓發掘報告》北京市 : 科學出版社, 2007。
4.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编著,《浙江越墓》北京市 : 科學出版社, 2009。
5. 南京博物院,〈江蘇六合程橋二號東周墓〉,《考古》,1974年2期,頁116-120。
6.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,〈紹興30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84:1,頁10-21。
7. 江蘇省丹徒考古隊,〈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〉,《東南文化》,1988年第3、4期。
8.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,〈浙江紹興印山大墓發掘簡報〉《文物》,1999:11。
9. 大夫墩考古隊,〈丹陽市河陽大夫墩發掘報告〉,《東南文化》,1994年增刊(2號)。
10. 鎮江博物館,〈江蘇丹徒糧山春秋石穴墓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87:4。
11. 張敏,〈闔閭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及其保護設想〉,《江漢考古》,2008:4,頁102-108。

第十三講 秦系:秦都咸陽、雍城、櫟陽與塔兒坡、長安客省莊、鳳翔八旗屯、高莊、隴縣
1.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,《陝縣東周秦漢墓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1994。
2. 咸陽市文物考古硏究所編著,《塔兒坡秦墓》,西安市 : 三秦, 1998。
3. 陝西省考古硏究所编著,《隴縣店子秦墓》,西安市 : 三秦, 1998。
4. 陝西省考古硏究所编著,《高陵張卜秦漢唐墓》,西安市 : 三秦, 2004。
5. 陝西省考古硏究所编著,《秦都咸陽考古報告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4。
6.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著,《西安南郊秦墓》,西安市 : 陝西人民版社, 2004。
7. 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,襄樊市考古隊,襄陽區文物管理處編著,《襄陽王坡東周秦漢墓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。
8. 咸陽市文物考古硏究所編著,《任家咀秦墓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。
9. 陝西省考古硏究所编著,《西安北郊秦墓》,西安市 : 三秦, 2006。
10. 陝西省考古硏究所编著,《華縣東陽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6。
11. 四川省文物考古硏究院,德陽市文物考古硏究所,什邡市博物館編著,《什邡城關戰國秦漢墓地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6。
12.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鳳翔隊,〈秦都雍城遺址勘查〉,《考古》,1963:8。
13.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,〈秦都櫟陽遺址初步勘探記〉,《文物》,1966:1。
14. 咸陽市博物館,〈陝西咸陽塔兒坡出土的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75:6,頁69-73。
15. 盧連成、楊滿倉,〈陜西寶雞縣太公廟村發現秦公鐘、秦公鎛〉,《文物》,1978:11,頁1-5。
16. 戴應新,〈陝北清澗、米脂、佳縣出土古代銅器〉,《考古》,1980:1,頁95、70。
17. 吳鎮烽,〈新出土秦公鐘銘考釋與有關問題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80:01,頁88-92,6。
18. 雍城考古工作隊,〈鳳翔縣高莊戰國秦墓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80:9,頁10-31。
19. 寶雞市博物館,〈寶雞縣西高泉村春秋秦墓發掘記〉,《文物》,1980:09,頁1-9。
20. 駐馬店地區文管會,〈河南泌陽秦墓〉,《文物》,1980:9,頁15-24。
21. 韓偉等,〈陝西鳳翔高王寺戰國銅器窖藏〉,《文物》,1981:1,頁15-17。
22. 劉得禎等,〈甘肅靈臺縣景家莊春秋墓〉,《考古》,1981:4,頁298-301。
23. 咸陽地區文管會,〈陝西茂陵一號無名塚一號從葬坑的發掘〉,《文物》,1982:9,頁1-8。
24. 雍城考古工作隊,〈秦都雍城鑽探試掘簡報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85:2。
25.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櫟陽發掘隊,〈秦都櫟陽遺址的勘探與試掘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85:3。
26. 盧建國,〈陝西銅川發現戰國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85:5,頁44-46。
27. 咸陽市博物館,〈咸陽任家嘴殉人秦墓清理簡報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86:6,頁22-27。
28. 劉得禎、許俊臣,〈甘肅慶陽春秋戰國墓葬的清理〉,《考古》,1988:5,頁413-424。
29. 趙叢蒼,〈鳳翔出土一批春秋戰國文物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91:2,頁2-13。
第十四講 燕地:易縣燕下都、平山中山靈壽與徐水大馬各庄、懷柔城北、唐山賈各庄
1. 東京國立博物院,《中國戰國時代 雄-中山王國文物展》,東京:東京國立博物館,1981。
2.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,《(fa41)墓-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》(上)、(下)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5。
3.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,《燕下都》(上)、(下)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6。
4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河北邢台南大汪戰國墓簡報〉,《考古》,1959:7,頁346-349。
5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1958年邢台地區古遺址古墓葬的發現和清理〉,《文物》,1959:9,頁66-68。
6. 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,〈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〉,《考古》,1962:12,頁613-634。
7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行唐縣李家莊發現戰國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63:4,頁55-56。
8. 敖承隆,李曉東,〈河北懷來縣北辛保出土的燕國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64年7期,頁28-29。
9.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組,〈天津市新收集的商周青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64:09,頁33-36。
10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掘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65:1,頁83。
11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65:2,頁79-102。
12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燕下都遺址外圍發現戰國墓葬群〉,《文物》,1965:9,頁60-61。
13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1964-1965年燕下都墓葬發掘報告〉,《考古》,1965:11,頁548-555。
14.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,〈河北懷來北辛堡戰國墓〉,《考古》,1966:5,頁231-242。
15. 河北省博物館、文管處,〈河北平山縣訪駕莊發現戰國前期青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78:2,頁96。
16. 北京市文物管理處,〈北京豐台區出土戰國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78:3,頁88-90。
17.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,〈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》,1979:01,頁1-31。
18. 劉來成、李曉東,〈試談戰國時期中山國歷史上的幾個問題〉,《文物》,1979:01,頁32-36。
19. 李學勤,〈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的文化〉,《文物》,1979:1,頁37-41。
20. 朱德熙、裘錫圭,〈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〉,《文物》,1979:1,頁42-52。
21. 李學勤、李零,〈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79:2,頁147-169。
22. 黃盛璋,〈關於戰國中山國墓葬遺物若干問題辯正〉,《文物》,1979:5,頁43-45。
23. 巫鴻,〈談幾件中山國器物的造型與裝飾〉,《文物》,1979:5,頁46-50。
24. 傅熹年,〈戰國中山王(fa41)墓出土的《兆域圖》及其陵園規制的研究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80:1,頁97-118。
25. 黃盛璋,〈再論平山中山國墓若干問題〉,《考古》,1980:5,頁444-447,435。
26. 容城縣文化館,〈河北省容呈縣出土戰國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82:3,頁91-92。
27.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,〈河北邯鄲趙王陵〉,《考古》,1982:6,頁597-564。
28. 程長新,〈北京市檢選的燕國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82:9,頁89-90。
29.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,〈灤平縣虎什哈砲台山山戎墓地的發掘〉,《文物資料叢刊》,第7集(1983),頁67-74。
30.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,〈河北新樂中同村發現戰國墓〉,《文物》,1985:6,頁16-21。
31. 程長新,〈北京市通縣中趙甫出土一組戰國青銅器〉,《考古》,1985:8,頁694-700。
32. 程長新,〈北京市順義縣龍灣屯出土一組戰國青銅器〉,《考古》,1985:8,頁701-703。
33. 文啟明,〈河北靈壽縣西岔頭村戰國墓〉,《文物》,1986:6,頁20-24。
34.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,〈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調查與墓葬發掘〉,《考古學集刊》,第5輯(1987),頁157-193。
35. 廊坊地區文物管理所,〈河北三河大唐迴、雙村戰國墓〉,《考古》,1987:4,頁318-322。
36. 程長新,〈北京市檢選的春秋戰國青銅器〉,《文物》,1987:11,頁93-95。
37.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,〈中山國靈壽城第四、五號遺址發掘簡報〉,《文物春秋》,1989:1,頁52-69。
38.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隊,〈北京延慶軍都山東周山戎部落墓地發掘紀略〉,《文物》,1989:2,頁17-43。
39. 許成、李進增,〈東周時期的戎狄青銅文化〉,《考古學報》,1993:1,頁1-12。
40. 化成,〈東周燕代青銅容器的初步分析〉,《考古與文物》,1993:2,頁60-67。
41. 陳應祺,〈中山靈壽城址考古綜述〉,《環渤海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(石家莊:知識出版社,1996),頁238-244。

第十五講 國立故宮博物院實物觀摩

第十六講 期末報告
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